海南拳
台湾和海南岛,在地理上,孤悬海外,恰似中国大陆的一对眼睛,雄视着太平洋上风云;在武术上,也是向海外输出的渠道,闽粤地区的南拳,经台湾传入琉球、日本、汇流成日本的空手道、柔道的邹形。粤桂地区不少的拳术,也是经由海南岛流传到东南亚地域,海南拳术,也是最广泛、最早的流播于各地的拳法之一,可惜,时至今日海南拳术在比例上,残存于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武术圈内,已不多见。
承袭粤桂武术风格
海南拳溯源自海南岛早年移民所遗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海南岛,位处于雷州半岛南端,隔着琼州海峡,东西部为南中国海及东京湾所环抱,原是不毛之地,五指山耸立岛之中央,只有原住民土著,但自从五代起,大量汉人南渡,登陆海口,在岛上长期居留开拓新天地,经济与文化也就日趋繁荣。民间的健身自卫活动方面,各家各派拳术,也就落地生根积极发展,在地缘上承袭了广东和广西两地的南拳特色,拳风刚猛,步法稳健,着重上肢架势,发劲有力,随力发声,通常以象形为势,以意为神
,有较浓厚的攻防意识。
南少林宗法为归依
根据南拳的流派,按不同地区的演变,形成了不少的拳种,而汇流于海南岛的拳法根源主要引进以洪拳为广泛,其次为儒拳刘家,蔡家,五形,十形拳,猴拳及虎豹拳、蛇拳等,由于地域关系,多数是从湛江,汕头等地区传人。
洪拳出自少林,相传为洪熙官所授,由于清初反对满人统治中国,与洪门会结社组织,随之发扬光大。
沉桥短马,手法多,踢腿步,基本动作有拳、掌、指、爪、钩、鹤顶,步法有四平大马、三角马、前弓后顶、子午马、吊马、消身走马和骐麟步、高级拳为五形拳、十形拳、模仿动物神态,结合武术拳法编成套路,计有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
刘家拳,据说是下四府刘生所传,亦有谓刘青山所创,手法虽近洪拳,但马步跳跃则大异其趣,进退快速,灵活多变,左防右攻,能攻又能守,虽然采短桥短马,却步走四面,拳
打八方,以腰腹中栏防贯顶。
蔡家拳,由少林僧蔡福自福建传广东、湛江,中山习者最众。以短打为主,沉肘护夹,发短劲,刚中带柔,步法以三角马较多,擅于左马右攻,前弓脚尖内扣,后箭微屈,坚实稳固,移位灵活。
手法以凤眼拳为主,攻时用势步连续进击,防守则侧身躲闪,连消带打,其拳法特点不拘形式,灵活为先,兵不厌诈、暗中出手突然袭击,令对方防不胜防,招架不住。
儒家拳亦系由福建传到湛江,具四百多年历史,特点是粘连、挑打和上挑下打,手型有凤眼、虎爪、单指、掌、抓爪。步型有弓步、马步、虚步、假跌步、插步。腿法有铲腿、标腿。
身法有懒虎伸腰、饿虎蹦栏、狮子腾山,上体发力较多,除拳法外,有双刀、双头棍等兵器……。
海南拳法源头来自粤桂两地区为主,虽然有不同拳路派别的特色,也承袭了众家之长,在风格上予人以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大有“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之势,俯仰吞吐之间确是威风八面。”
琼人南来习武成气候
早期来自海南岛的新加坡移民,最早1841年琼州林崇仁,也是中国司法部官员。迩后通商贸易发展,往返船只增多,琼籍劳工遂有剧增趋势。由于移民增多,同乡会、宗亲社团纷纷成立,谋求乡民福利互助。
海南拳武术发展方面,在早期是由拳师个别授徒,迩后在乡亲社团开班施教。有迹象可寻的早期海南籍武术师傅符福盛,是当时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精练得一身武功和正骨医术,1915年南来新加坡后便在海南街专医跌打风湿,悬壶济世,备受乡人敬重,同时在符氏社指点族人宗亲练拳健身,培育子弟不可胜数。
有关海南拳的渊源和特色,一般认为与南少林是同源武艺,均来自中土。强调基本功,包括一零入式拳招,虽无显著的连环套路,但每招均攻防相承,一对一拆,随机应化,尤其着重基本椿功,历三载沉潜苦炼,再进入不拘形式的自由对招。
兵器方面有子母刀,即蝴蝶刀、丈八单头棍、双头棍、藤牌、横头凳、大耙……等。
燕子档与众不同
最具特色的是燕子档,现仍陈列在新加坡海南街符氏社的兵器陈列架上,是用木板制成的,一对护肘木牌,状似燕子身型,套在前臂上作为档格刀棍袭击的护身兵器;在近战上,尤其在船户防护的水战中更显出“燕子档”的实用价值。
笔者在早年曾目睹过琼籍老师傅冯安邦演出“鱼牌档”,左右逢源,灵活多变,看来与“燕子档”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诚为式微的武术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武术之一。
海南籍拳师,在战前亦是人材辈出,新加坡光武国术团之成立,对提升武术风气有显著的功绩。
追溯自1936年中国国术馆馆长率团访问星马,邀集星马各邦国术高手在大世界公开表演,由于琼邦名手林树锦,林鸿仪的杰出拳艺,促成了海南拳术的蓬勃发展,组成光武国术团,积极提倡。
当时饮誉的武术名师有符福盛、魏大乾、张惠清、林明芳、林英来、陈有利、林英佑、林明经、高有汉、蔡传纶、余德标……等。
以传授海南拳为主的光武国术团,于日军南侵时曾一度停办,战后又再度复兴。先后在“光武”担任国术导师的有符福盛、魏大乾、林树锦、林鸿仪、赵开新、冯安邦、林猷和、陈光华、冯成学、陈家栋、周廷辉、文国福等,其中担任时间最久者为冯安邦师傅,而文国福师傅曾参加全新加坡国术擂台赛,他的表演予观众印象深刻。
【摘录自新加坡全国国术总会出版“武坛”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