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南人贡献
琼海人毕竟是琼海人,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也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他们都会做出骄人的业绩。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琼海的华侨在居住国家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少,社会地位较低。战后,他们抓住机遇,勇于开拓,逐渐从偏重于某行业转到多行业,从体力型、收入低的行业扩展到智力型、科技型和收入高的行业,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财团,为所在国的开发、建设和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发展壮大了自己,涌现出一批经济巨子。在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也获得长足发展,一批有影响的政治名流、科技专家和文化精英脱颖而出。具体表现为
一、 投身民族解放斗争
琼海的华侨将自己的命运同居住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敢于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在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中,积极投身民族解放的斗争,同当地人民一道,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
例如:19世纪末,新加坡许多琼海华侨经营人力车这个行业,当时新加坡殖民当局,利用车辆管制条例,对人力车行业实行严格管制并将它作为一种税收来源。在殖民统治下,巡警随时以违反交通规则为借口进行勒索,车夫若不顺从,往往面临挨揍或被捕判刑的命运。面对苛政,人力车夫的行东和车夫于1897年1月联合起来,坚持四个昼夜的罢工斗争;祖籍乐会县归仁乡的华侨卢修谦(化名卢醒亚),为了团结广大华侨一致反对英殖民者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发动华侨办起了四所学校,以新加坡工人夜校教员的身份,暗地里组织华侨工人进行反英斗争运动。 1926年5月1日,新加坡的华侨经过充分准备,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示威游行。当示威游行的华侨队伍经过珍珠山警察总部时,英殖民者命令警察开枪镇压工人,死伤者甚众,造成了严重的流血事件。惨案发生后,新加坡的华侨举行紧急会议,公举卢修谦和许邦鸿为“特派员”回国,要求中国政府出面与英政府交涉处理这一事件。祖籍乐会县东屿村华侨陈布鲁,1927年6月逃亡海外,在南洋各地从事反英殖民统治运动, 1931年,被英殖民统治当局逮捕。在法院和监狱中,他斗争坚决,表现了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祖籍乐会县华侨卢胜,1928年逃亡到新加坡,从事反英殖民运动,1929年3月,他重新加入了新加坡的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2月,他因带头参加反对包工制,包工头诬告他是“共产党闹事”,私通警察当局将卢胜等人抓走,坐牢3个月,当局查无实据便以“危害治安”的罪名,将他“驱逐”回国。祖籍乐会县的归侨王玉尧,1929年在泅水工作,担任马共中央领导东印(荷兰帝国主义殖民地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屿)委员会书记。泗水当时的联络地点是黎才俊(乐会人)开设的东亚酒店。当时,王玉尧白天在酒店当服务生,晚上到各个华侨家里开展活动,发展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达30多人。祖籍琼东的华侨何英在侨居马来亚从期间,先后担任马来亚新山、麻坡、吉隆坡等地共青团地委书记,马六甲共青团地委书记、代马共地委书记、马来亚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马共中央巡视员。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马来西亚、新加坡相继沦陷。琼海的华侨与居住国的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侵略。在马来西的“马共”及抗日人民军和其他抗日游击队和自卫团中,许多骨干成员是琼海的华侨。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中,有由海南的华侨组成“海南连”,从战士到连长,有相当一部分是琼海人。琼海的华侨刘尧被送往英军101特别军事学校学习军事技术,不待毕业,便返回马来亚中部雪兰莪洲,配合当地领导组建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第一独立队,先后任后勤部主任、独立队长、中央军委代表。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是在日军大举进攻时着手建立的,后来发展到约7000人,下辖8个独立支队,分别在不同的战区活动,它的主要领导人和大部分战士都是华侨。刘尧参与领导的第一独立大队,组织纪律严明,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英勇作战。在日本侵略马来西亚的3年8个月中,刘尧参与领导的人民抗日军第一独立队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不断给予日军以无情的打击。 1942年10月,刘尧指挥第一独立队在雪兰莪北部乌鲁音分5路进攻日军,战斗进行两天,击死击伤日军100余人。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6年4月26日,刘尧同7名中央军委代表赴英国伦敦参加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游行。在庆典上,刘尧接受英军授衔,并荣获胜利勋章一枚o 1948年7月18日,在马来西亚民族解放战争中,因叛徒出卖,刘尧为马来西亚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牺牲。
泰国的“泰共”和“自由泰”组织中,也有众多的琼海的华侨。他们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中关于“呼吁全体华侨应与各友邦政府及本地民族协同一致,反对日本法西斯进攻”的号召,为争取侨居国民族独立及世界和平而并肩战斗,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战后,东南亚各国取得了独立或自治。琼海的华侨在居住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有所改变,但个别国家如越南仍处于政治分治状态。因此,居住在越南的琼海的华侨继续坚持正义的斗争。例如卢家蕃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是乐会县九曲江乡培兰村人,1939年赴越南西贡加入越南劳动党,办起进步书店,组织海外华侨声援抗美援越。同年,他被选送到越解放区受训。回到西贡后,先后担任越南12所华侨学校的董事,6间华侨医院的董事长和一个400多人文工团团长。有一次,他接受越南劳动党的一项特别任务,把一大箱的重要传单送到城郊的村庄,当时形势非常危急,反动势力封锁严密,不管是大街小巷,路口要道,均分防设卡,站岗放哨。他接受任务后,骑自行车送传单,机智地闯过路卡,顺利地把重要传单送到了目的地。在越南抗美战争期间,卢家蕃曾受到敌人的多次追捕,但他每次都在华侨的掩护下逃脱。 1966年,国民党在越南的势力勾结伪政权,对华侨的正义事业进行恫吓与破坏,卢先生身兼数职,是华人社团的主要首领和在社会活动中影响较大的人物。他通过与越南政要人物的密切关系,以顾问的特殊身份打进越南政要阶层,采取公开的斗争策略进行活动,继续组织和开展正义斗争。由于卢家蕃先生为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荣获越南国家颁发的教育勋章和社会福利勋章1979年,卢家蕃到北京,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承志设宴迎接,对他的业绩给予充分肯定。
二、振兴居住国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漂洋过海谋生的华侨,基本上都是穷苦百姓。他们寄人篱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图谋生存。绝大部分人处于当地社会下层,所从事的行业,主要为矿山、种植园、咖啡店、小饭馆、什货店、旅店、商店、机械业等,以工人、农民、店员、教员、侍者、学徒、小商贩等占绝大多数。他们一无依靠,二无保障,以勤劳的双手艰苦创业,为居住国的早期开发付出艰辛的血汗。在英属马来亚,琼海的华侨和海南各地的华侨一样,主要从事种植园的工作,一部分人从事采矿等行业。据史料记载:1860年初,柔佛州已有1.5万名“猪仔”,多数是潮州和海南岛来的“新客”。马六甲有大批由海南岛帆船载来的“赊单客人”入境,转往附近各地的西米和甘蔗种植园做工。从1888年和1890年,马六甲的海南“赊单客人”近1万人。 20世纪初期,住在马来联邦的乐会、会同县人,大多数在橡胶园工作,一部分人在霹雳和威士利省种甘蔗,以及在马六甲种木薯,他们多数是契约劳工,受雇于种植园从事苦力劳动。在新加坡,华侨所谋的职业大多数是茶餐室侍应生、商店店员、英人家庭劳工、橡胶园工人、司机、工厂学徒、机工、航海海员等。在印度支那,华侨以种植胡椒为主,兼习别的行业,几乎垄断了印支的胡椒种植业。在暹罗湾的河仙及贡石附近,除一个法国胡椒公司外,其余全属海南人所有。在柬埔寨,华侨散居于乡村,从事农耕的占小部分,大多数从事种植胡椒和蔬菜。柬埔寨的胡椒种植是19世纪中叶由海南传入的,主要集中在贡不省,以海南人种植为主。在泰国,许多华侨受雇在采矿企业中,工作条件极端艰苦。在锡矿场洗矿的工人,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在烈日暴晒下每天工作12至14个小时,仅得到勉强糊口的食物。工人的全部工资被矿主扣除,每年只能得到20泰铢的微薄收入。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经过长年的日积月累,一部分人有所积蓄,便以小本钱,或做生意,或办厂设店,从小到大,谋求经济的发展。在泰国的琼海的华侨开设碾米厂、小型锯木厂或经营橡胶种植业,少数人办起私营有限公司,大多数人合资经营小本生意,如餐馆、咖啡馆、商贩行、瓜菜行、凉水铺、杂货店等。经过艰苦奋斗,一部分逐渐成为拥有大小资本不等的资本家,从而奠定了日后事业发展的基础。例如:祖籍温泉石角村的王绍经,1884年到新加坡谋生。初时在新加坡收购蒌叶,继而以200元为资本与人合伙做布(雨)伞生意。又到马来亚的柔佛洲和印尼的山区开土杂货店,收购各种山货、皮货,运回新加坡和海南销售。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多,他又做起煤油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有一定积累后便开始经营房地产业,在新加坡、马来亚购置橡胶园和房屋,以至在新加坡拥有20多间店铺,将所辟的街道取名“绍经街”和“桂兰街”。后来,他经营的范围扩大到橡胶园、贸易商行、批局、房产、保险、银行等。 20世纪30年代,他成为百万富翁,跻身于新加坡12位名商之列。南洋华侨中盛传一句话:“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王绍经成为海南人在海外艰苦创业获得成功的典范。又如,祖籍中原镇山心村的黄实甫,在新加坡披荆斩棘奋斗十多年,先后办起阜安布伞厂、东方汽水厂、侨批局,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华侨富商;祖籍朝阳乡南盈村的何达启,1886年随乡亲到马来亚,先在一位德国船长家当杂工,后被提携当远洋轮船水手,曾多次远航德国汉堡。1989年,经新加坡、香港抵达海口港,目睹停泊的尽是洋轮,他立志创办自己的船务公司,不久以后,他创办琼州第一家远洋轮船公司——森堡船务公司,开辟海口往南洋的新航线,改变了以往靠帆船运输的落后状况,成为琼州远洋运输实业的创始人。祖籍温泉镇叨寨村的李大树,青壮年时代离开家园,前往马来西亚,开垦荒山,创办实业。小有成就之后,便创办“奇南”宝号,从事餐馆、旅店业,逐渐成为当地商界名人。祖籍温泉镇逢龙村卢鸿谟,早期赴新加坡、马来亚谋生,后转往缅甸发展,先后经营保险、运输、酒楼、旅馆、百货以及代理中西成药告示业务。他是缅甸著名华侨企业家和侨领,也是当选缅英政府委员的两位华人事务顾问之一,历任缅甸华侨救国委员会会长、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缅甸琼州会馆理事长,为洪门武帝庙和广东会馆等社团的领导人之一。祖籍朝阳乡南盈村的何麟书,18岁前往马来亚谋生。当过餐馆伙计、橡胶园工人,胶园管工。积累了橡胶栽培、管理、割胶、制胶等一套经验。他与人合伙做小生意,积累了一笔资金,又和别人合作开采锡矿、开办火柴厂和旅店等。由于经营得法,他逐渐成了有一定资本的实业家。祖籍上蛹乡田头村的王兆玑,13岁时去新加坡谋生。经过数年艰苦劳作、勤俭积蓄,与人合资在新加坡樟宜路开办起“琼丰餐室”。后又在新加坡芽笼路开办第二家餐室——“琼华昌西果餐室”,两任“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主席。祖籍中原镇文楼村的莫履瑞,经多年勤劳奋斗,积累资本,最初在密驼律51号及53号创设“瑞记鸡饭餐室”,供应富有海南特色的鸡饭。随着业务的发展、资财的丰厚,后又将“瑞记鸡饭餐室”扩展,兼营中西时菜,包办筵席。与此同时,还经营建筑业和地产业,并在马来西亚投资种植橡胶、油棕等。
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琼海的华侨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处境,独立自主经营小生意,或合股经营小型企业。以王绍经为开端,何达启、李大树、何麟书、王先楫、王兆玑、陈开国、王国君、黄才蕃、卢修贵、卢宏谟、黄实甫等人迅速崛起,成为琼海早期琼海的华侨中的佼佼者。
在东南亚战前的经济发展中,华侨对居住地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他们对那里的开发建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起到了开拓者、创造者的作用。在马来亚的锡矿和胶园中,琼海的华侨和海南各地华侨一道,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从事艰辛繁重的工作,由此所获取巨额财富,无不凝聚着广大华侨的血汗。印度支那及柬埔寨的胡椒种植业,也是依靠华侨的艰苦努力,才得以建立与发展起来的。
华侨为所在国的工商贸易、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少华侨活跃于经济贸易领域,从事经商活动。有的在城乡设店搞生意;有的肩挑货郎担,走乡串户;有的充当中介商,收购当地土特产转售给外商,又从外商手中获取洋货而在当地零售。据新加坡1938年的一个调查,新加坡华商的类别繁多,达111个门类,6765家,其中什货店583家,咖啡店545家,土产商383家,家私店293家,洋服店263家,理发店225家,洗衣店163家,酒店160等等。在上述及其它各行业中,都有琼海的华侨在经营或从事其间的劳作。华侨以善于经营咖啡店行业而著称于东南亚,新加坡的咖啡店也以华侨开办为多数。素称新加坡咖啡店的四大家族,其中琼海人就占三家,系王国启家族、黄才蕃家族、王巨川家族。在新加坡首创海南鸡饭的也是琼海人,王义元卖的“共产鸡”在新加坡的海南人中家喻户晓,而莫履瑞在海南一街创办的“瑞记鸡饭店”,誉满东南亚。
华侨对所在国民族工业的产业与发展,起了一定刺激作用。一些华侨设厂办企业,从事矿业、橡胶加工、造船、锯木厂、汽油销售、汽车修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给所在国民族工业增添了与殖民统治者相抗衡的力量。虽然这股力量弱小,但它对所在国民族工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刺激和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南侵,使南洋华侨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生意萧条,企业衰败或倒闭,基本上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战后,随着所在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华侨经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与战前相比,战后琼海华侨所从事的行业也非常普遍,冲破了历史的局限,从偏重于某一行业转到多行业,可谓“无行不有,无业不在”。工业、商业、纺织业、金融业、旅游业、饮食业、林业、汽车业、信托业、保险业、地产业、机器制造业等,无不密布着华侨的足迹,并且从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商业奇才。他们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富有声望和地位,有的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加坡,出现不少有相当地位和影响的琼海知名企业家。例如:
祖籍琼海上埇乌石村的陈家和,20世纪60年代创办和兴玻璃工程有限公司。1983年初,公司扩大成和兴玻璃投资控股公司,他出任主席兼董事经理。 60年代到80年代,新加坡许多高楼大厦玻璃装配工程都由他的公司装置。随着业务的拓展,和兴玻璃投资控股公司的业务迅速发展到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海口等地。新加坡莱佛士城73层的威斯汀斯坦福大酒店,是目前亚洲最高的酒店。美国、日本、比利时多家公司参与其玻璃工程装潢投标,而陈家和的公司以最优良的安装方案,力挫群雄,获得了“玻璃王”的殊荣。陈家和的公司向多元化发展,除玻璃工程公司外,其他7个公司分别经营建筑材料,生产卫生陶瓷、树胶封条、玻璃加工、地产买卖等。陈家和成为8家公司的董事主席,他的名字已超越新加坡国境,成为世界上四十位工商界经营奇才之一。
在新加坡水电工程实业界,朱国儒是琼海同乡中的佼佼者。 1957年,他创建朱国儒水电工程公司,积极拓展业务,取得了的成功,使他在同业中和社会受到尊敬与认可,被推选为新加坡电器商公会主席和新加坡建筑商公会名誉主席。
新加坡印刷业大亨蔡兴荣,于20世纪60年代末创办哥伦比亚制版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至80年代初,公司已发展至拥有彩色制版、印刷装订、激光制模、激光录音和海外市场6家分公司的集团公司,其业务迅速扩展到美国、英国、瑞士、德国、荷兰、澳洲和香港等近10个国家与地区,成为东南亚颇负盛名的印刷业大亨。
在新加坡的琼海人中,林鸿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1939年赴印尼谋求生计,先从事橡胶种植业,取得成功后便向贸易、酒店服务业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后,转为开办船务航运业,开拓印尼和新加坡之间的货运和贸易商务。 20世纪60年代,他到新加坡创办美记私人有限公司,经营石油、粮食、海产、旅业等大宗出入口贸易。 1994年继而创办林鸿漠私人控股有限公司,建有酒店大厦l座,集办公、贸易、旅游服务、对外联络商务于一起,成为一家多元化的跨国公司。
祖籍在博鳌培兰的黄培茂,初时在上海书局当店员。经过10年辛勤工作,积存了一笔资金,1968年和友人合资做文教用具生意。20世纪60年代,他买下珍珠坊大厦多间店面,办起雅美百货商行,经销电器、钟表及照相材料。 70年代珍珠坊开始繁荣起来,他又抓住机遇扩大营业,大胆经营出入口贸易、房地产交易,继而创办培文投资私人有限公司、基业企业私人有限公司、星中文具私人有限公司,并亲任这3家公司的董事主席。
此外,还有何书炎、周南炳、杨庆勤、严泉涌、符振师、黎才洪、王书电、王业裕、王兆炳、王先德、王春权、何文华、李光材、符必煌、王应奎、李运根、孔繁双、何子钦、何子栋、杨庆耀、康绵维、朱启高和韩淑芳夫妇、符书光、陈永安等。
在马来西亚,享有盛名的琼海籍华侨有:马来西亚妈咪大宝达公司董事长冯振轩,少年时代就到南洋创业,经过二十余的艰苦拼搏,终于创办起太平洋食品厂。在此基础上,1991年创立妈咪大宝达集团公司,并亲任董事主席。其旗下有太平洋食品厂、太平洋种植公司、马大宝乳制品饮料厂以及4家国外妈咪大宝达食品企业。他聘用一批食品专家、技术人员和上千名有素质的员工,每年研究开发出4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的新产品,迄今共有50多个受消费者欢迎的虾味鲜、鸡味鲜、脆饼、香米饼、可乐草本糖等妈咪系列产品,畅销到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妈咪大宝达公司已被马来西亚政府批准,于1992年作为马来西亚第一食品工业公司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板挂牌上市,发售股票。1997年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元首,为表彰他对国家和社会所做的贡献,特封赐他DCSM拿督勋衔。
吉隆坡和怡保曙光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业东,祖籍温泉镇田宛村。出洋后当过学徒、职员和电工。具有一定技术和积蓄后,便开始从商。先在怡保创立曙光电器有限公司,后来扩展到在吉隆坡也创立曙光电器有限公司。
祖籍嘉积镇中爽村的马来西亚企业家黎政民,1927年南渡马来西亚槟城。 1929年在吡叻金宝埠开办新南酒店,继而在金马伦开设就和公司。1946年与朋友在怡保合创陶公茶庄。1951年退出陶公茶庄股份,携所有资金移居波德申埠,同年在波德申海边旅游胜地创办丽都大酒店。三年后继办美都大酒店。1955年,复投资于马六甲滨海胜地,创办滨乐大酒店夜总会。1961年复创万能代大酒店。1963年转为投资胶园实业,1972年复置地产屋业,同年创设黎政民父子实业有限公司。1978年创骏马企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顾问。
全会贞,在出生地完成学业后,到当地一家加油当工人,不久到父亲在槟城同兄弟合办的伊甸餐室管理业务。在10余年的时间内,他以超人的智慧和谋略,将伊甸餐室拓展成为拥有包括伊甸餐馆、渔鲜酒楼、面包厂等19家企业在内的伊甸集团公司,并担任伊甸集团主席。此后又创办喜华利免税商店。几年之间,喜华利免税商店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9家免税商店的喜华利控股集团公司,营业额占全国免税商店的45%o该集团公司后又获得马来西亚政府批准挂牌上市,发行股票。 1993年,他在孚罗交怡的芭雅岛注入巨资,将珊瑚岛开发成为一座别具海洋奇观的观赏岛,其主要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东南亚规模较大的海底世界、旅游景点及一家免税中心,孚罗交怡从此成为马来西亚负有盛名的旅游区,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此外,还有陈继栋、吴以孚、吴仕文、李业安、王兆进、王书俊、王若群、何子忠、覃业樊、陈毓仕、何基汪等。
在澳大利亚,1933年远渡澳大利亚自谋生计的冯海星,最初在悉尼市开设新华酒楼, 1955年开设东风书店,代理中国文物。当时旅澳华侨不多,身居澳洲要想立足发展必须以华侨乡(社)团为核心,加大团结合作力度,才有希望实现创业的理想。为此,他便积极从事华社活动。 1942年任澳洲侨青社委员、中华海员工会干事、华侨工人联合会财政。 1943年发起成立琼崖业余进修会,担任书记。 1952年参与组织成立澳中友好协会并任委员。 1959年发起成立琼侨同乡会并任领导要职。1972年出任澳中工商业总会委员。 1975年发起成立澳中文化及民族友好协会,担任主席。
祖籍福田镇坡头村的李多蛟,是澳大利亚房地产企业家。少年时代赴新加坡,起初在英茶轮船公司所属的坤和轮船上做取炭工。后到另一家轮船上工作。当时,由于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轮船航行到澳大利亚时,他便辞去船上工作,落籍于澳洲。在澳洲先开办生果店。婚后和妻子开设中餐馆。积蓄有一定的资本后,又同澳洲友人创办房地产公司。后来自办李氏房地产有限公司,成为当地房地产商中的佼佼者。
在澳大利亚的琼海同乡中,还有一位出色的女士,她就是祖籍中原镇迈汤村的华人企业家王树芳。她在新加坡完成高中学业后,到澳大利亚从商。经多年努力,成功创办帝国企业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经营帝国大厦、帝国免税商场、帝皇大酒店、紫兰阁酒楼、意大利精晶服装店等企业,成为当地一位成就卓著的企业家。
在其他国家,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琼海华侨。如泰国的李昌炯、吴俊禹、王普贤等,文莱的符大焕、陈良俊,缅甸的卢业进。
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琼海的华侨在居住地的经济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经济由单行到多行,由小本生意到巨资经营,由注重饮食经商到全面发展;业务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有的发展成为跨国公司、跨国企业、跨国财团。中上阶层显著扩大,有影响、有名望的人物大为增加,中下阶层状况也有很大改善,衣食住行,各得其所。琼海的华侨已进一步融入当地的民族,对居住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跻身军政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国家政府对华侨基本上都采取政治上歧视、经济上排斥、文化上同化的政策。华侨在居住国只有谋生的义务,没有参政的权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贫苦大众,因在国内难以立足而外出谋生,经济活动是主要的,政治活动是次要的。中上阶层的小部分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虽有参政的愿望与要求,但受到歧视和限制,他们力争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因此,战前华侨除了对祖国和故乡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予以支援,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爱国热情,在所在国为争取自身的政治地位而斗争外,一般都很少参加当地政治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国家取得了独立或自治,转入恢复和发展战后国民经济、繁荣与促进社会进步的时期。华侨顺应这个历史转变,纷纷加入居住国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他们对居住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积极参与居住国的政治事务活动。
在新加坡,华侨参政尤为突出。
原籍乐会县温泉镇的李昭铭博士,是海南人在新加坡政府任职最高的人物。他在中学读书时,就表现出不凡的参政意识。 1952年,15岁的李昭铭带领同学上街示威游行,反对殖民统治。升入马来亚大学工程系后,他当选学生会秘书长,是学运中极为活跃的人物。学成回国后的二十多年中,李昭铭以其充沛的精力和才华活跃于新加坡学术界,教育界和政界,历任新加坡国立科学院主席、全国生产力局主席、南洋大学校长、义安工艺学院院长、新加坡教育部部长、科学与工艺部长。他还是新加坡最高学术机构全新工程师学会中不到20名的高级院士之一。
在新加坡的国会议员中,前任与现任议员的海南乡亲有6名,其中前国会议员黎达材,是新加坡从自治走向独立的建国功臣之一,是琼海的华侨在星洲的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他原籍琼海县下坡村,10岁随亲人南渡马来西亚。大学毕业后献身于新加坡民族解放运动,是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重要成员,参与过该党政治、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和主持机关报达20多年,对该党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担任新加坡国会议员达16年。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代表新加坡政府赴瑞士、古巴和阿根廷等国家出席国际会议,是新加坡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除上述两位政府高级官员外,还有出任新加坡政府律政部法律顾问的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著名大律师王先德。新加坡教育部教材组主席主任何子煌、朱家炳,新加坡公共工程局局长张明圣,新加坡发展银行副行长苏锦春,出任联合国计划处主任职务的王墩博。在新加坡的81个选区中,受政府总理公署委任的选区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和联络所管理委员会主席的海南乡亲有6名,其中琼海人就有3人,他们是:淡申选区黄培茂主席、经禧选区朱国儒副主席、武吉知选区李运根主席。
许多琼海的华侨对社会贡献大,因而受到当地政府的封官赐爵。新加坡的张传钦、黄培茂、李克材、王兴琼、卢宁、朱国儒等先后荣获新加坡共和国总统颁赐公共服务奖章。马来西亚森美兰琼州会馆副主席李学雅、马来西亚琼州会馆副主席黎政民、马来西亚槟城琼乐会馆主席黄益民、雪隆琼海同乡会名誉顾问李业安、马来西亚伊甸企业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全会贞等,先后荣获地方元首阁下封赐太平局绅或拿督勋衔。
四、 致力居住地的教科文事业
重教尊师是琼海人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在异国它帮,这一特征也没有丝毫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琼海的华侨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没有忽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他们只能创办一些中小华文学校,一是对华人子女开展启蒙教育,灌输祖国文化,使之不至于“数典忘祖”、“落叶不知根之所在”;二是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写、算知识,接受经商的基本训练,做好经商前的准备。在南洋地区,琼海的华侨先后办起了新民、育民、育德、琼侨、育英、培群、培道、振群、化蒙、星华公学、醒华、英汉、三民、乐善、启光等华校,让子女接受文化教育。
在新加坡,早期的华人社会、各宗乡会馆都有自己的学校。 1910年出现的育英学堂,是琼州会馆主办最早的一间学校。当时号称海南七乡贤的王绍经、黄可辉、云昌朗、何玉麟、卢熙耀、陈开国、符昌分等在小坡六马路购买3间房屋充当校舍。 1919年再购瓦房一座,另有空地增建校舍4间。开学初期学生仅15人,后逐年增递1925年,学生达400余人。 1939年成立建校委员会,继续发动捐建。王绍经以三个儿子(先树、先楠、先德)的名义,捐款15200元。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临时董事会正事主席符致逢、王先楠等发起,成立育英学校复兴委员会,筹集义款23900元,购买丹戎加东律今址充当校址,于1946年7月复课,并增办中学。从第五十三届起,王绍经的儿子王先德担任多届董事长,卢宁担任多届副董事长,贡献良多,功不可没。祖籍万泉镇的陈钟彦,1936年从香港转赴新加坡,被推荐担任新加坡育英中学校长。此后成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教育界的知名人士。 50年代以前,新加坡共有九所由琼人创办的学校,后来被时代所湮没,只剩下育英与培群,在新时代的教育岗位上,扮演春风化雨的角色。
在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琼海的华侨都积极创办或参与创办华文学校。先后办起了新民、育民、育德、琼侨、培群、乐善、启光等华校,让子女接受文化教育。由海南人创办现存的学校在马来西亚有8所,如吉打州浮罗交怡的南华小学、吉隆坡的侨南小学、巴隆的务德小学、福隆港的中华小学、森美兰州芙蓉的三民小学、马六甲的马琳小学。这些学校主持校政以及创办者,都不乏琼海的华侨。
战后,华侨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从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经历中,更加认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而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争取让子女得到深造。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家庭,勒紧裤带,咬紧牙关,尽量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几十年间,华侨新的一代脱颖而出,涌现出一大批专业人才。
在新加坡,幼年出洋的华侨或后裔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担任教育家、土木工程师、经济师、律师、医生、大学讲师、教授、新闻记者、编辑、公务员的不乏其人。
新加坡著名学者和政界知名人士李昭铭,以充沛的精力和渊博的学识在新加坡科技界、教育界和政界中施展才华,历任新加坡国立科学院主席、全国生产力局主席、南洋大学校长、义安工艺院院长、教育部部长、科学与工艺部部长,是琼属人士中在新加坡政府担任职位最高的人士之一。现为新加坡工程师学院高级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科学高级院士、英国地质学会高级院士。
依靠一根扁担起家成为殷商巨贾的王绍经,在新加坡已发展成六代大家族。家族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有60余人。其中第二代有大学生1人,第三代大学生20人,第四代28人,第五代至今已有14人。其子王先德毕业于英国律师学院法律系,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海南籍人中第一个获得英国律师称号的人。他历任新加坡多届琼州会馆主席、中华总商会多届董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琼州会馆联合会副主席、育英中学董事长、南洋华侨中学董事、新加坡律道士会秘书及各社会社团法律顾问等,1964年荣获新加坡总统颁赐公共服务BBM勋章。王家第三代出色的有王裕发,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科毕业后赴澳洲和英国深造。回国后先在新加坡政府医院服务,后来又与现任国会议员许南山在加东合营加东妇科诊疗所。他对医术精益求精,除了在诊疗所临床医治病人外,还经常到政府医院看望病人,进行病理调查。近年来,他对艾滋病进行研究,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撰写《艾滋病》一书。此书系统介绍艾滋病的病理和治疗方法,已出英文版5万册发行国内外,并被翻译成马来文、阿拉伯文和华文出版。王家第四代的王春权、王春桐、王春桓也功成名就:王春权,毕业于文州岭南大学,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攻读银行系,毕业后投身商界,连任新加坡面包西果商公会主席、多届善志社主席、历任琼崖王氏祠副理事长、星华公学董事长、琼州会馆执委、青年部主任、康乐部主任、琼州青年会名誉会长、琼联声剧社名誉社长等职务,是新加坡琼籍同乡中的佼佼者;王春桐。196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先后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及法国沙克礼核子研究报任高级物理教授,执教和从事科研工作18年之久,1970-1972年获斯龙教授研究基金,1977年被美国物理学会晋级为高级会员,在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主持研究理论核子物理并担任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工作,经常在国际性物理学会发表专题演讲,亦曾被邀请到中国讲学,198l、1983年两度抵新加坡,参加国际物理学会议,在物理学研究领域有多项突破,博得各国物理学家的赞赏;王春桓,1954年考取澳洲某大学电器工程系,毕业后,再赴英国从事电脑软件研究,后来在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当官员,70年代被推荐担任新加坡华侨银行集团控制下的温氏兄弟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任董事经理,公司业务延伸至美国、中国及台湾、澳洲等国家及地区。王家第五代的王辉文,在澳洲悉尼大学理科毕业获学士学位,现在澳洲悉尼ABM电脑公司担任电脑工程师;王辉秀在澳洲悉尼大学毕业后,在澳洲某公司任职;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王辉杰,现在新加坡某土木工程公司任工程师。一个家族五代之内竟然有多人分布于数国,各自从事着不同的科技工作,实属罕见,这是海外琼海人重视教育的结果。
在马来西亚,王辉浓家15人中就有11名大学生;王春熙一家也是满门才俊,长孙王连城毕业于英国格兰斯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现任马来西亚铁道电讯工程师,次孙王连池毕业于马来西亚工艺大学测量系,现任美孚石油公司海洋测量师,三孙王连万、长孙女雯娟、次孙女雯凌分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马来亚联邦政府师训学院、澳洲墨尔本皇家学院。
祖籍万泉镇的马来亚教育界知名人士黎博文,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中共地下党主办的《东亚日报》任编辑,该报后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他被捕入狱数年。出狱后逃亡海外,在马来亚历任槟城中华中学校长、马来亚华侨教师会主席、新加坡马采西亚琼州会馆联合会秘书等职。他在马来亚槟城琼州会馆,积极参与创设奖学金、贷学金等公益事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来西亚教育界师资缺乏,他又在槟城中华中学开设师资班,培养大批师资人才,载誉新马侨界。
祖籍龙江镇捷连村的马来西亚教育专家吴景焕,1946年赴马来亚,在培风中学执教,1950年转到育民中学执教。1959年应教育部聘请,担任师资训练班讲师。师资训练班停办后,1969年被教育部提升为华校督学。
祖籍塔洋镇双发岭村的马来西亚教育专家陈业良,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毕业获理工学位,1964年受聘担任新加坡海星中学教员,1965年返回马来西亚槟城钟灵私立中学担任教师工作,1967年进入吉隆坡马来西亚大学读师资教育专业,第二年修完课程后受聘在森美兰州芙蓉中学任教, 1970年自费到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攻读理学硕士学位,1972年8月,在理大教育学院任教。 1975年被理大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1979年12月获博士学位。 1980-1986年,担任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华文学会顾问,为华侨社团演讲,为报馆撰稿,为华文独立中学主持师资培训或主讲教学方法, 1985年出版专著《青年自强与民族醒觉》,1986年再受理大批准到美国乔治氏华盛顿大学进行研究工作一年。返马后,策划在全国开办假期华语辅导班,每年安排450位大学生到150间华文中小学为学生进行华语辅导,取得良好效果。
在文化界,琼海的华侨也有杰出的表现。
法国出版的《欧洲时报》第一任社长系琼海的华侨卢家蕃担任。 1982年,由中新社侨务办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到法国考察,在中国大使馆召集20多位爱国华侨座谈。会上,我驻法大使姚广和代表团长张帆(中新社副社长、总编辑),转达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在法国创办《欧洲时报》,并宣布卢家蕃出任社长主持筹办的决定。他接受这个任务后,便成立联丰公司和《欧洲时报》筹备小组,由他出任董事长兼社长。为了筹募资金,他先后发动20位华侨作为董事,同时发达80余位华侨投资达100万法郎(相当120万港币),加上国务院通过香港中新社拨款100万元港币,连同他在香港英国贸易公司当总经理的女儿卢洁之的200万元港币,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欧洲时报》按廖承志的要求,准时在1983年1月1日出版。出版当天,报社在社址举行盛大的鸡尾酒会进行庆祝,1200多位华侨及法国友人应邀出席。中国大使馆领事范中武、中新报社驻巴黎办事处主任唐宏钧等名流学者,都出席庆贺。《欧洲时报》有12个版,每日发行1000多份。它的出版,圆了中共中央近30年在欧洲办报的梦,填补了我国在欧洲报刊的空白,在法国乃至欧洲引起强烈反响,对宣传中国,争取侨心,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欧洲时报》已发行12个国家与地区,在华人华侨中,是一份有相当影响力的报纸。
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黎德源,祖籍琼海上埇礼都村。 他1967年9月投身新闻工作。1978年任采访主任,1979年升任为总编辑助理,1981年再提升为总编辑。1982年《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合并,他被委任为《联合早报》(1983年3月创刊)第二总编辑,1986年2月成为总编辑。除了担任《联合早报》总编辑外,他还曾担任东亚政治经济研究院董事会成员、政策研究院咨询委员会成员、华文报业俱乐部会长及新加坡宗乡馆联合总会秘书、新加坡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等职。在28年的报业生涯中,他为报业的改革与发展及对国家的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外,还涌现出一批著名的作家,如新加坡《南洋商报》文艺编辑梁明广,毕业于南洋大学现代语文学系,擅长于写诗,是新加坡现代派的主要诗人;马来西亚的端木虹(黄爱民)、萧洋(李六曼)、浩于豪(翁文豪)等。端木虹于60年代初崛起文坛,先从事散文,小说创作,70年代以后偏向诗歌发展,近期则测重现代诗研究,大力鼓吹现代诗歌改革运动,主张马华现代诗赋以新的精神面貌。他阅览群书,学问渊博,诗风稳健,尤勇于铸造新语言。他历任青春出版社社长,前《华商报》文艺版编辑,《写作人》季刊主编,大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已出版的作品计有小说集:《寨纳姑娘》、《魔诏》、《从黑夜到天明》、《含笑青山》,散文集:《重亮的爝火》、《湖的传说》、《坚守》,文艺评论集:《话文艺的桑麻》、《端木虹言论集》,他有多篇散文及小说被送入《新马华文大学大系》,被誉为马来西亚“才气过人”的华文作家。
在艺术摄影方面,有祖籍琼海朝阳龙潭村的冯标干。他1957年随父母旅居马来亚槟城。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摄影创作,凭着勤奋的创作实践,很快在马来西亚摄影界中脱颖而出。他的风光摄影、风情摄影、旅游摄影、体育摄影、自然摄影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1989年在东南亚运动会摄影比赛中获得首奖等9个奖项。在1993年《我眼里的中国》国际摄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佳作奖3项。首届“亚洲风采”华人摄影赛1994年初在北京揭晓,他获得三等奖、四等奖2项。 1993年初,他获得新加坡英文《亚洲摄影》杂志首次评选的“1992年度亚洲最佳摄影家奖”。现任马来西亚槟城摄影协会理事。
祖籍九曲江乡坡山村的何朝政是新加坡戏剧舞台高级设计师。 1978年至1980年在POUGGEL建筑工程专科学习3年,后采又考入南洋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在新加坡政府部门服务4年之久。从1991年起至今,在新加坡电视机构负责戏剧舞台设计工作。系新加坡艺术协会会员,戏剧舞台高级设计师。
何朝政的夫人何吕萍是新加坡舞美硕士,专业画家。 1993年被聘到新加坡电视台工作,现已定居新加坡。是新加坡艺术协会副秘书长、新加坡文化协会会员、LP创意工作室总监。她既爱舞台美术,更爱绘画,业余时间经常找机会向资深的画家求教,不断获得新的进步。 1994年,她的《小巷春雨》与《大明遗风》两幅作品在新加坡获美术奖。 1995年,参加大华银行绘画比赛,她有两幅作品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佳作奖。今已成为专业画家。
琼海华侨、华人在战后已拥有了一大批有水平、有能力的科技管理人才。他们中的大部分为东南亚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发挥聪明才智,也有一部分受到70年代东南亚局势和潮流的影响,流入欧美等科学技术比较先进发达的国家留学和工作。华侨、华人科技文化人才对居住国做出了较大贡献,特别是在东南亚,其地位和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壮大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 琼海港澳台同胞的喜人建树
在港澳台的35000琼海人中,也不乏佼佼者。他们在工商业领域施展才华,努力拼搏,颇有建树,为繁荣港澳经济做出了贡献。
老一辈的香港琼海名人以何万章、黎传书、陈国清、卢业灿、卢业坤、黎辉炳、徐熙文等为代表:
香港企业家何万章,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从泰国移居香港,从事商务活动。初期经营餐厅,后转为经营国货、粮食、酒业等,业务不断进展,商誉日隆。不久,他参加了香港琼崖商会。 1946年秋,该商会召开会员大会,恢复香港沦陷后中断多年的会务活动,并筹备改建1座16层大厦,他被选为筹建委员会委员,积极从事新大厦的筹建和募捐工作。 1954年12月被选为香港海南商会理事,1956年被选为第二十届常务理事,并代表理事会作关于《香港海南同乡行业概况》的报告。该商会1949年建设香港南湾游泳场,1952年购置皇后大道东23号新会址等,他都出钱出力,积极支持。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历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事、香港港九头洋酒伙食行商会理事长、港九中国酒业商会副理事长、香港新华国货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香港利成行办馆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泰侨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成利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海南商会理事长等。香港企业家黎传书,日军侵琼后,他经西营(今湛江市)辗转到了香港。当时举目无亲,身无长物,生活极度困难。他初寓于新加坡餐厅,当账房。由有文化、工作认真负责,博得老板的好感。有了积蓄后,便邀股创办广南餐室。不久他又购置马华餐厅及新广南餐室地产,创办3家规模较大的餐厅。现为香港马协置业有限公司及启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和马华餐厅、新广南餐室总经理,为香港海南商会名誉会长。
香港企业家陈国清,50年代初赴港,经过一番奋斗后创办香港永昌贸易公司。 1983年他捷足先登回海南开办第一家中港合资的“宝岛餐厅”,成为改革开放后回海南投资的第一人。他牵头组织香港的琼海艺人成立香港海南琼剧团同海南琼剧界进行文艺交流,投资海南大学农学院创办实验农场,并捐赠部分利润作为海大奖学基金,同何万章、黎专书、黎辉炳等先生作为香港发起人,捐资兴建琼海华侨图书馆等,为海南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现年八十多高龄的徐熙文先生为较早赴港的琼海人之一。他三十年代在香港开设的南岛餐厅为海南人的最早餐厅之一。
香港企业家卢业灿、卢业坤兄弟,祖籍温泉镇逢龙村。卢业灿1945-1965年在印度经营旅游业及海洋运输业(包括轮船工程维修)。 1963-1965年在香港创办立信洋行,代理缅甸政府森林部推销缅甸木材;同时开办一间设备先进的锯木厂,木材出口澳、美、欧、亚洲各国。 1976年投资于香港著名的广新行货仓有限公司,并兼任该公司董事。 1970-1986年在台湾经营地产、酒店及纺织业,常往来于台湾、香港、美国及东南亚各地。他热情关心旅港海南人的社会福利事业,被选为香港海南同乡会永久名誉会长、香港海南商会名誉顾问。他长期坚持给香港海南同乡会赞助奖学金,资助在港的海南籍贫苦学生读书,为海南籍青年成才做出了贡献。卢业坤1962年与兄长卢业灿合作,在缅甸及香港两地经营世界各国木材、建筑材料及各种整套机器设备进出口业务。后在香港买地兴建柚木及杂木加工厂、罐头厂、成衣厂、唱片厂、毛巾厂等,产品畅销世界各地。现任香港立信洋行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缅华互助会名誉会长、香港宝岛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香港企业家黎辉炳,1956年高中毕业后移居香港,开始在叔父黎才桐开办的餐厅里做工,后来在皇后大道西125号自创华尔顿餐厅。由于他有经商谋略,生意做得顺利,渐入佳境后又在九龙弥敦道516号创办华都旅游有限公司、华都马来食品有限公司。上世纪80年代,他又抓住海南改革开放、对外商实行优惠政策的大好时机,在海口市创办海南(香港)华都工贸实业总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开办家电、建材及代理康远饼干等业务。1984年,他第一个到琼海投资同中旅社合作经营西园餐厅。现任香港海南商会副理事长。
香港琼海人的中年优秀企业家则以李强和王春海为主要代表。
香港企业家李强,17岁赴港跟叔父学习经商。1977年在港开始自己的事业。经过10多的努力,所创办的企业集团于1997年成为上市公司。在国内及海外均设有工厂和置业公司,包括手袋厂、电子厂、造纸厂等等。现为香港里文集团主席、香港海南商会理事长。
香港企业家王春海,1975年赴港定居,初为打工仔,后自办实业。1985年回深圳创办平湖合成玩具厂,此后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分别在家乡海南、江西和广东东莞投资办起6家玩具厂、l家油漆厂,并在琼海创办千亩早熟荔枝基地。现为香港合成贸易公司总裁、琼海合成(香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1998年10月,曾应邀赴京参加国庆49周年招侍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万国权,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刘名启等先后在办公室接见他并合影留念。
香港知名会计师邢诒春,在吉隆坡尊孔中学高中毕业后到英国留学,考取英国皇家会计师资格后,被吸收为英国皇家会计师学会资深会员。1980年,他到香港嘉华银行任会计部经理。1983年,辞去银行职务申请注册成立邢诒春会计师事务所,租用铜锣湾希慎道l号写字楼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办公楼。他的手下有50多位专业人士,有些是留学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专业人才,熟悉业务,办事效率很高,博得客户的好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赴港的琼海第三代中,不乏后起之秀。他们发扬琼海人奋发自强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激烈竞争的香港商战中激流勇进。
香港企业家蔡敏,1990年8月定居香港,在香港中资机构——香港泰而信船务有限公司担任业务经理,不久便提升为副总经理,负责分管该公司全面业务。1993年10月,辞去泰而信船务有限公司的职务,入股海南南洋船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的南洋国际船务有限公司,并被推选为香港南洋国际船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1995年8月又独资创立香港华远集团有限公司,亲任总裁,并在香港、美国、湛江、海南等地成立分公司。属下现有华远实业有限公司、南洋国际船务有限公司、南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美国华远船务实业有限公司、海口港集团(香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华海船务企业有限公司、海南新世界船务有限公司、海南万信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成为集船务运输、实业、贸易、背景投资等多元化的企业集团。李文俊先生是李强先生之公子,大学毕业后协助父亲管理企业,后来又独立在内地兴建环保型造纸厂,并在家乡投资1建纸箱厂,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成绩显。2003年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为香港争光,也为家乡琼海争光。
此外,还有莫海涛、黄业轩、陈达繁、卢业樑、严兴川、李甫、梁文均、许美英、黎辉煜等,他们是香港琼海人未来的希望。
旅居澳门的琼海同乡,也涌现出一批人才。
澳门酒店管理专家史业智,1935年出生于澳门,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英语、普通语、粤语、海南语。在澳门经营酒店多年,积累有丰富和管理经验。中国改革开放后,先后在珠海、顺德和东莞等地指导酒店管理工作。 1987年回到海南参与海口国际金融大厦管理工作。
旅居港澳的琼海乡亲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做出贡献,在文化艺术和教育事业领域,不少人也卓有成就。如香港海南商会名誉顾问郑家镇,是香港著名书法家、画家,其作品在香港文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据统计,到2001年,居住在台湾的琼海乡亲计有2500多人。在这些琼海乡亲中,也是人才济济。半个多世纪里,在政界有主任委员8人,国大代表2人,参议1人;在军界有校官20人,少将6人,中将5人,上将1人;在教育界有教授5人;在科技界有总工程师2人;在工商界有企业家15人。其中知名人士有詹尊泮、龚少侠、李遴汉、麦谷登、颜大豪、黄守汉、王万福、王会均、黎汝棠、黎秉熙、黎光愿、湛承培、吴仁光、王祖宣等人。
詹尊泮,国民党陆军少将,1950年去台湾后,继续在军中供职。 1980年出版《研究与实践》、《海角丛谈》两本书,约60万字。 1984年参与编写出版《琼东县志》续编,任《琼东县志》(续编)副主任委员、总干事、丘海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龚少侠系国民党陆军少将,1950年4月去台湾。1953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保防会秘书。翌年,调任南方执行部第四组组长及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 1976年和1986年均被选为“代表”参加台湾“国民大会”。曾当选为台北市海南同乡会第三届理事长。
黄守汉,国民党陆军少将,1950年去台湾。后部队整编,一度入“国防部”游击干部训练班受训,奉派为游击部队少将参谋长。后因形势转变,转入警界服务。晚年从事文化工作,当选为“大新吟”社社长、“中国诗经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世界诗人大会”第二、三届顾问。著有《云亭讲议草》、《云亭古稀唱和集》、《云亭讲议词集》。发表有散文、评论、专论等数十篇文稿。
颜大豪,台湾资深学者,现为中国诗经会名誉理事长兼台湾省桃园县分会理事会长。1989年10月,同台北市海南同乡会代表团一起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1992年6月,出席在,香港举行的全球汉诗诗友联吟大会。同他人合著《中国诗人及其诗》、《中国诗选》及《网溪诗集》等。
王万福,台湾琼史学者,1950年春赴台湾,曾入“革命实践研究院”学习,后从事土地改革工作,并深入桃园、台南、基隆、苗栗等地农村进行调查。 1959年在台南市与同仁发起组织“台南文史协会”并主编文史会刊,研究海南历代名贤丘俊、海瑞等。 1986年主持广东省志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编写有《丘文庄公年谱》、《海南开拓史论集》、《旅台问学记》。合作编写有《海南抗战纪要》、《梁寒操言论集》等。
王会均,台湾琼史志学者,1950年随父移居台湾,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获法学士学位。在台北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台湾分馆任职,历任副研究员兼事务股长、编辑、主任等职。在图书馆长期工作,曾潜心搜集美国、日本、香港及各地大图书馆所珍藏的有关海南的文献资料,从事对海南文史的研究,编辑与出版《海南文献资料简介》、《海南文献资料索引》、《海南方志资料综录》、《日文海南资料》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约100万字,宣扬海南的优良传统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