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小吃

长坡米烂

HTTP://IMG.BENDIBAO.COM/meishisz/201110/17/20111017165416409.JPG
长坡米烂
海南小吃中粉类丰富,儋州米烂便是其中一种。米烂是儋州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儋州山歌里这样唱道:“长坡米烂洛基粽,木棠欧馍永昌葱;马井红鱼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长坡米烂排在品种繁多的风味小吃的首位,可见其在儋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米烂,从字面上也许无法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但一旦见到实物,它就会颠覆你原来的想象,这种发源于乡村的乡土小食,虽然出身寒门,但制作工艺颇为讲究,成品色香味俱全,让你过口难忘。就好像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猛然瞥见一位衣着朴素的美丽姑娘。

千锤百炼丝如雪


米烂是儋州群众喜爱的一种食物,城乡随处都可见米烂馆,而这其中以长坡米烂最为有名。
在那大,人们早餐时习惯一碗凉米烂,一碗热骨汤,吃得齿颊留香。
但由于长坡米烂制作工艺复杂,对各种原料的要求也高,很多商家为了省事赚钱,简化了工序,原料也不再精挑细选,这使正宗的长坡米烂显得尤为珍贵。得知在儋州东成镇长坡墟中心街一家米烂馆,做法正宗,远近闻名,记者于是驱车前往,一尝美味。
早晨九时,米烂馆老板娘魏四妹又重新架锅生火,当天的客人太多,她先前准备的配料已用完,不得不紧急制作。
魏四妹说,配料可以现场做,主料米线却需要提前两天准备,要想吃正宗的长坡米烂首先要从选米开始,必须选当年新鲜的大米,米粒饱满,色泽光亮。

椰子船

椰子船
海南椰子船,又称珍珠柳子船、椰子饭,是海南琼海、文昌一带民间传统小吃。用鲜椰子装入糯米、味料煮熟而成,具有浓厚的椰乡气息。一般只流行于椰子产地的民间,只有个别餐饮店作产品销售。
制作:
1、糯米淘净,浸泡数小时后滤去水分晾于待用。
2、取刚结满白瓢的鲜嫩椰子,剥除外衣及硬壳,取出整只肉瓢,在顶端切开小口留盖,倒掉椰子水,将糯米填入椰盅内,同时加入白糖及鲜椰汁,灌入淡鲜奶或沸水200克,用椰盖封口缚紧,放进盛有清水的锅中(勿使椰盅内水分渗出)加盖,旺火煮沸,然后用慢火煮约3---4小时,糕米熟透胀满后取出。
3、待煮熟的糯米椰盅自然冷却后,解开绑绳,用刀切开,顺直势解成若于块两头尖、中间宽的船形块件,摆盘即成。
特点:
椰肉和糯米饭紧密结合,色泽白净,铁饭晶莹半透明,状如珍珠(故有“珍珠椰子船”别名)。硬软相间,脆糕结合,慢品细嚼,椰香浓郁,清甜爽口。

海南小吃之首-海南粉

海南特色小吃海南粉
北方盛产麦,南方盛产稻,反映到饮食中自然就形成了“南粉北面”。所以,在南方各地都有不少以米粉为原料的小吃,如桂林米粉、云南过桥米线等地方名小吃。

地处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在主食上一日三餐离不开米或米制品,各种粉制品在海南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从海口到三亚,从文昌到儋州,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别具风味的“粉”,而最出名的要数海口一带的海南粉,文昌的抱罗粉,以及万宁的后安粉、陵水的酸粉、三亚的港门粉……

有街就有海南米粉

对于钟情的美食,人们总希望它们拥有一段美好的故事,仿佛这样可以更增加它的美味。

作为海南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海南粉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位姓陈的闽南工匠,携母迁居海南澄迈老城。其母体弱多病胃口不开,这位年轻人见当地稻香水好,便用来加工米粉,母亲吃后胃口顿开,身体康复。小陈师父的孝心流传开来,又由于他的粉店工艺独特,所产米粉白若凝脂,柔润爽滑,百吃不腻,于是生意兴隆,慕名前来学艺者众。从此,他始创的这种米粉传遍全岛,被冠名为“海南粉”。

海南粉就是从那个时候被正式记载下来的。据《正德琼台志》载,当时海南全岛共有121个较大的墟市,这些墟市都已经设有海南粉加工作坊和小食摊,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有街就有海南粉”的热闹景象。

现在已经很难考证,陈姓工匠最初制作的海南粉是否与现在的海南粉相似。在数百年的发展中,最初的海南粉被人们根据各地的喜欢和口味需要不断丰富和变化着,或是在粗细上有所改变,或是在形状上有所改变,渐渐形成海南各地不同的粉制品。

后来岛上演变出来的各类粉制品,就以地域来直接区分。如文昌抱罗一带生产的是比海南粉略粗的粉,称为抱罗粉;海口市灵山镇生产的灵山粗粉也比海南粉粗,生产工艺也略有不同。到最后,即使在海南粉的起源地澄迈,也将当地所产米粉称为澄迈粉以区分其他地方的米粉,反而是海口一直保留了海南粉的叫法。

海南粉至今仍在海口、澄迈、定安等北部城镇很受欢迎,是节日喜庆必备的象征吉祥长寿的珍品。尤其在海口,无论是乔迁新居,或是孩子满月、长辈生日都少不了一盘海南粉。

集大成者海南粉

尽管现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风味的米粉,但海南粉始终还是海南米粉的鼻祖。

海南粉白如雪,细如丝。食法北方人称为“凉拌”,当地人则称为“腌粉”,即在制好的海南粉上加上油炸花生米、炒芝麻、豆芽、葱花、肉丝、香油、酸菜、香菜等多达十几种调料。因为海南粉细,所拌的料很好入味,拌均后其味醇香扑鼻,余味无穷。

在海口老街,有不少经营海南粉的老店,西门市场的一家老店尽管店面普通,却颇受食客欢迎。在这家老店,不少海口老食客或是吃完醇香味浓的海南粉后,在余味尚存时喝下店家端上的那碗海螺清汤,满嘴顿时鲜香无比;或是在剩下一些“腌粉”时,就直接加入热腾腾的海螺清汤掺着吃,又是一种别样的鲜香。

海口经营海南粉的老店,大多都有固定的原料供应商。因为要保证海南粉吃起来爽口,原料就来不得半点马虎。细问之下,更想像不到要生产出优质的海南粉,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产时要先将大米烫半熟,然后发酵3天,第4天才能加工成品,这其间要经过“三煮四洗”,每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出现废品。

过去加工海南粉都是手工操作。最早是用竹筒,将发酵好的米浆灌入竹筒后,然后用圆木将米浆向下挤压,使米浆从竹筒底部的多个细孔中挤出成为米粉。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很低,后经海口市最大的海南粉加工专业户吴坤佩不断摸索,自行研制出了专门制作海南粉的搅拌机、过滤机和制粉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现在,不少经营琼菜的酒楼都把海南粉作为主要特色小吃推出,2003年,海口琼菜王美食村的海南粉获得“中华名小吃”认证,成为店家一大招牌,甚至是食客必点的特色小吃。琼菜王的海南粉没有采用传统的吃法即温腌,而是采用现在流行的干腌法,即以黑酱油、笋丝、花生、油麻、酸菜、蒜泥、熟油为基本配料,配以顶级牛肉干和酱肉,具有香味浓、口感好等特点。

琳琅满目话粉食

产自文昌抱罗的抱罗粉,是与海南粉齐名的另一种海南特色粉制品,据传早在明代,就已经是海南著名美食了。抱罗粉比海南粉略粗,所以在琼北一带又称“粗粉汤”。

而不少文昌老华侨回乡,吃一碗正宗的抱罗粉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与海南粉主要采用“腌”不同,抱罗粉除了可“腌”吃,更多是汤食。汤食就要求汤要好,以前通常用猪、牛骨煮汤配制而成,现在则吸收了粤菜的上汤制法,用多种原料熬煮而成,如以经营抱罗粉出名的东路镇就采用猪大骨、老鸡、海螺、瘦肉等熬煮,其味较之以前的粉汤更加鲜美。用这种鲜汤冲调抱罗粉后,再配上精制牛肉干、瘦肉丝、粉肠、花生仁、少许酸笋、酸菜骨、辣椒等配料,食客食之甜而不腻,且甜中带酸、酸中带辣,其味妙不可言。

抱罗粉在制作工艺上也与海南粉不同。如龙泉集团就选用海南老米、生粉、琼中木薯粉来制作抱罗粉。在各种配料中,牛肉干是最马虎不得的,一般要选用上好的老牛肉丝,再用蒜、草果、香叶、桂皮等香料以及南乳、老抽、白糖、白酒等酱料来制作,而在制作牛肉干过程中打出来的汁,是令抱罗粉汤甜而不腻的一个秘密。

其实,在海南各地都有令当地人骄傲和喜爱的特色粉制品。如灵山粗粉、陵水酸粉、嘉积牛腩粉、澄迈粉、港门粉等都各具特色,风味浓郁。

如陵水酸粉在食法上虽与海南粉、抱罗粉相似,但腌料又有不同,吃时要加上当地一种味道相当鲜美的沙虫及富有特色的酸酱,其特点是既香又酸,嗜辣者还可再加一小勺本地产、辣中之辣的“灯笼辣椒酱”,更是香、辣、酸三味俱全。

嘉积牛腩粉出自侨乡琼海,它的特色主要源于当地厨师吸收东南亚饮食之长,独创的“五香牛腩”,而以“五香牛腩”为主要腌料的嘉积粉,香味浓郁,吃后余香留齿。

三亚的港门粉则带有独有的滨海特色,加入了海鲜特色。据说,港门粉最初就是由当地渔民创制的,细嫩的粉条配上新鲜海鱼做成的鱼饼片,再加上花生、豆芽、炸虾皮和腌制好的酸菜或者白花菜,最后浇上用猪大骨和海白熬制的高汤,吃时食客凭喜好撒上适量的粗胡椒粉、葱花,一碗鲜美的港门粉就可以细细品尝了。

在这些不同风味的粉制品中,很难说名气大的海南粉、抱罗粉就一定更美味,还是风味独特的陵水酸粉、后安汤粉、嘉积牛腩粉就更具特色。其实,在当地人看来,吃粉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待到离乡后,这些粉又成为记忆中故乡的味道,一直留存在心灵深处……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小吃最具地方风情。贾平凹曾这样形容:于家乡小吃中“地方风味,人情世俗更体察入微”。

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小吃品种众多,尤其是各种米制品,反映了“北面南米”的特点。加之气候炎热,使得各种甜品、清补凉等盛行一时。

在最近刚刚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中,我省最具特色的小吃———海南粉位列其中,一直散落民间难登大雅之堂的海南小吃,开始渐受关注。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作为最能体现海南风味和人情世俗的海南小吃,或许有朝一日也会如台湾小吃那样,在未来的旅游业中扮演起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让人感觉甜蜜的海南名小吃

海南小吃

\

海南民间特色甜品种类丰富而又各具特色,是展现地方小吃最生动也是最直接的。甜品中又尤以糖水类最为风靡,如清补凉、鸡屎藤、甜薯奶等等,一旦邂逅,或许就再难相忘;而甜品中的甜点乡土风味浓郁,如薏粿、千孔糕、咖啡糕等,浓缩了当地人对生活的智慧和感悟。

在北京一带,甜品是被作为饭前小吃在正餐前上桌;而在广东一带,甜品大多是饭后食用的小吃,也可作为宵夜的小品。

只有海南不同,甜品几乎都不以配角的形式出现,要么充当夜宵的主角,如清补凉、鸡屎藤,大部分摊档都是用尽全力只经营好其中一项就算大功告成;要么是咖啡店、老爸茶店主角,如燕稞、千孔糕或咖啡糕,与咖啡、老爸茶相伴而食。

海南的甜品会以这样的方式出场,或许因为惟有如此,方可显现出它们的魅力和与众不同。

情迷清补凉

\
在海南说清补凉,是一件很难讨巧的事。就连要谈论哪一家的清补凉更好,往往也要争得面红耳赤。这实在是因为这种冰冰、爽爽的甜品,太受这个热带海岛欢迎的缘故。

据说,早在上世纪20年代,海南就有清补凉,当时三五个铜板就可买到一碗清补凉。

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市都有清补凉,但与海南清补凉相比,仅仅在原料上就会逊色很多。如南宁清补凉,以银耳、莲子、绿豆为主打,几乎就可以说是“银耳莲子汤”的别称;而桂林清补凉,原料包括西瓜、菠萝、绿豆等几种,更像是“水果什锦冰”的味道。

海南的清补凉,原料少则十几种,多则二十几种,常见的就有花生、红豆、绿豆、通心粉、新鲜椰肉、红枣、西瓜粒、菠萝粒、鹌鹑蛋、葡萄干、凉粉块、珍珠、薏米、芋头等,其中绿豆解暑、西米营养丰富、西瓜美白、新鲜椰肉和菠萝是海南特色水果、葡萄干是北方特色食品,通心粉是西式食品,原料千变万化,甜的、酸的、南方的、北方的、甚至国外的,有如魔术般完美组合。所以仅从原料来说,海南的清补凉就已经是别的地方不可比的了。

制作也同样不马虎。要将红枣、绿豆、薏米、芋头、西瓜、鹌鹑蛋等分开煮熟,像绿豆、薏米、芋头等还要用糖水来煮,这样煮出的绿豆、薏米、芋头等本身就已经自带甜味了,如果要等到最后才用糖水来调和,显然就太迟了。

摊主会把这些煮好的原料在摊前一字排开,如果一时拿不定主意喝哪一家的清补凉,也可以先比较一下哪一家的原料更丰富些再做决定。

这些原料又经不同的糖水调制,就是不同的清补凉。最普通的是糖水清补凉,过去由于海南民间认为吃椰子容易胀气,当时的清补凉就用制作好的普通糖水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碗糖水清补凉。

现在最受欢迎的却是椰子水清补凉和椰奶清补凉。其中椰子水清补凉就是用冰镇过的新鲜椰子水来组合原料,透明的椰子水中,绿的豆、红的瓜、白的鹌鹑蛋……单从颜色上就让人浮想联翩了。待喝上一口,椰子水的清甜伴着绿豆、西瓜、薏米的味道,又是别样滋味。

椰奶清补凉则是用椰子肉制作出来的椰奶来调和各种原料。各种颜色的原料浸润在乳白色的椰奶中,让人顿时心生爱怜。喝上一口,满嘴椰香,就连那些看似普通的原料,也变得不普通起来。
在海南岛略显漫长的夏季,清补凉是生活中绝对的主角。这一点恐怕外地人很难理解,但只要到海口几条老街去看一看,就能体会到清补凉的魅力。在一家接一家的清补凉摊前,满满地坐着来喝清补凉的人,有人甚至还要打包带回家。

一碗小小清补凉能做到如此地步,实在让人赞叹。在海南,清补凉摊基本没有什么名号,但好吃的清补凉摊点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效应,就可以吸引来众多爱好者。

鸡屎藤粑仔

\

另一种广受当地人喜好的糖水是鸡屎藤。初识者往往以为听错名字,待到弄清了真是“鸡屎”两字,胃口却已经倒了一半。但如果能鼓足勇气一尝究竟,留下的或许会是惊喜。

鸡屎藤其实是一种蔓藤类植物,喜欢生长于气候温热、潮湿的灌木丛中,生命力很强。因为叶子用手揉烂后初闻有一股鸡屎味,所以才得这样一个不雅的名字,但其实久闻又会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在书本上,文人雅士为鸡屎藤取名“鸡矢藤”以除臭,但民间却仍然喜欢这种直白的称呼。
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草语·藤》载:“有皆治藤,蔓延墙壁野树间,长丈余,叶似泥藤,中暑者以根叶做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煮服。”《本草纲目拾遗》则有言“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煎服。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汪连仕的《采药书》记载有:“治风痛肠痈,跌打损伤,流注风火虫毒,散郁气。洗疝,合紫苏煎汤。”

由于鸡屎藤有清热、解毒、去湿、补血的功能,被民间称为“土参”。作为中草药入药,它能祛风利湿,消食化积,止咳,止痛,还可以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等。民间传说,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一吃鸡屎藤粿仔汤,还可以补血。按照海南一些地方的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家家户户必吃“鸡屎藤粑仔”。
“鸡屎藤粑仔”的做法是将采摘的新鲜鸡屎藤叶和浸泡过的大米放在石臼或碾米机中捣(碾)成粉状,然后用水和匀,掐成约小指大小似小虫状的粑仔。候锅中水烧开后,下粑仔、姜丝、椰丝,再加适量红糖,美味可口的“鸡屎藤粑仔”就做好了。或是粑仔加入椰奶和冰块,一碗类似清补凉的“椰奶鸡屎藤粑仔”就做好了。

鸡屎藤汤圆

\

“鸡屎藤粑仔”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据说当年琼崖纵队被围困在山上时,缺食少穿,缺医少药,战士们就靠挖野菜充饥,后来野菜也挖完了,好多战士都得了营养不良性水肿。当地老百姓闻讯后,就把“鸡屎藤粑仔”装在竹扁担中,以打柴为名,躲过敌人的搜查,把“鸡屎藤粑仔”送到山上帮助战士们度过难关。

过去名不见经传的符合绿色食品概念的“鸡屎藤粑仔”现在成为琼海最有名的小吃,1999年,经过本地厨师的包装和提升,更被列为“中华名小吃”之列。

现在再看鸡屎藤略显不雅的名字,在游客眼中反而成为另类的小吃要一品为快。在琼海,鸡屎藤是夜宵当之无愧的主角。夏天,一碗冰镇椰奶鸡屎藤粑籽,冰爽宜人香甜糯软;冬季,一碗热腾腾的鸡屎藤耙仔,伴着红糖姜丝的香味,可以驱散一天的倦意。

在南方不少地方,也有食鸡屎藤的习惯。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吃法与海南相似,也是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屎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屎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云南曲靖农村,同样有很多人喜欢吃鸡屎藤。但曲靖不像琼海、北海等地会在三月三或七月初一专门吃鸡屎藤,带有很隆重的仪式的味道。在那里,只要是鸡屎藤发嫩芽的日子,当地人家就采摘下来食用了,或用来炒肉,或是素炒,或是凉拌,就如同食普通的蔬菜一般简单自然。

薏粿

\

细细品甜点

海南的甜点虽然不如糖水名气那么响亮,但同样风味独特。喝早茶、喝咖啡、喝老爸茶时,这些甜点必不可少。

如被列为“中华名小吃”的燕稞就是海南著名的风味小吃,俗称“薏粿”,其流传历史久远,民间制作相当普遍,在海南农村不少地方,每逢新居入屋和孩子满月等喜事,都要送一筐或一担燕稞以示祝贺。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文昌时,县政府就用燕稞招待总理,总理品尝后大为赞赏。

上世纪80年代后,海口的一些大排档率先把燕稞摆上了餐桌,随后一些高档酒店也把燕稞作为特色小吃搬上餐桌。燕稞采用大米和糯米混和,馅料采用椰子丝、花生、油麻、白糖等,由于极富海南地方特色,现在不少餐厅都把燕稞作为饭前甜点。

千孔糕

\

另一个被纳入“中华名小吃”的千孔糕,每一块都有细密整齐的小孔,泛着金黄色的光。尝一口,香甜滑爽,回味无穷。其实,千孔糕是东南亚风味小吃,上世纪六十年代才由印尼归侨传入兴隆,过去千孔糕只是普通的家庭小吃,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兴隆旅游的日渐升温,原隆温泉宾馆率先把这种家庭小吃开发成兴隆特色小吃,大受游客欢迎,并逐渐在兴隆地区的宾馆酒店中流传开来,成为接待游客的佳品。

咖啡糕

\

另一大受欢迎的甜点几乎可称“咖啡伴侣”,这种被称为咖啡糕的甜点随着福山咖啡的兴起而大受市场欢乐。咖啡糕有绿色和咖啡色两种,咖啡色的是用咖啡、老椰、生粉、琼脂等加糖制作而成,闻起来有咖啡和椰子的香味;而绿色的则用香兰草、猪屎青、老椰、生粉、琼脂等制作,闻起来是淡淡的青草香味。

咖啡糕粘性十足,吃时必须使出浑身的劲,甚至站起身来,才能把一块七八厘米厚的咖啡糕用小叉“拎”起。一口咬下去,嚼一嚼,顿时满嘴喷香。如此吃相,在城里的酒吧咖啡厅当然是万万不可的,但在福山充满乡野情趣的咖啡厅里,却是别有风味。

【来源:本地宝】

Copyright © 2013 The Singapore Hainan Hwee Ku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