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狮

在昔日的中国,舞狮的形式随着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马新两地盛行的舞狮活动是南狮及北狮为主。一般上,北狮毛茸茸几可乱真的写实艺术,由两人隐藏于狮身里面起舞,自外表看来恰象威武壮严的兽王;另有一武士挚球跟它起舞嬉戏,能作立狮,翻斛斗,搔耳朵,过桥,上岭滚跷板各种表演;南方狮子是写意的艺术,造型较北方的逊色,用竹蔑做骨架,糊纸扎成狮头,狮头扎得很讲究,绘上彩色,耳朵,眼睛,嘴巴,都能活动,这
部份可和北狮媲美,但狮头只拖一幅画满彩色图案的长布,连缀着狮尾,与北狮相形之下,便太简单了。

在新马两地,一年到头都可以在不同场合看到舞狮表演,诸如迎神赛会,节日庆典,农历新年,商店和团体的开幕等,偶而亦见到。

流行于海南岛的舞狮,称为琼州狮,当地叫做海南狮。但自50年代末期以来,似甚少在星马一带见到了。

据熟悉海南狮掌故的新加坡武林名宿林猷和师傅说,他有生以来,只真正看到过一次海南狮表演,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41年,由中国来的一名国民政府官员,联合当地有地缘关系的民间团体,为抗日举行救亡筹赈演出。其中的南梅同乡会亦派海南狮队参加,藉以丰富演出节目。这队海南狮由琼州拳师林鸿仪训练的。林猷和当时年仅七岁,也曾登台演出。

反清复明义士创设

林猷和的启蒙师傅为林鸿仪,年长再投双林寺前主持高参法师门下深造,他是新加坡少镇山国术体育会的发起人兼总教练,70年代,一度曾任光武国术团武术教练。

南梅同乡会的成员,大部份是南梅市沙展村人。当时的琼州人,称海南狮表演为“打虎”。迨至冯安邦担任光武国术团狮组教练后,“打虎”就叫做“打狮”了。不过海南狮的面貌已略异,惟舞狮表演的技巧保留在传统范围内。

大头大面的海南狮,一般上狮头比南狮、北狮要重得多,相传为反清复明的义士所创者,其历史意义大体上与福建的青狮同。

据说:琼州狮子舞是早在一千几百年前的唐朝就传到了海南岛,相信是由军队传入民间的娱乐,用来点缀热闹!经过宋、元、明、清历代发展、舞狮的形式历经修改,其中变化很大,从它的技术和表演形象而言,则可分“文狮”与“武狮”两种。

文狮•武狮•双狮会

“文狮”着重表演,动作细腻诙谐,主要刻划狮子温驯可爱的神态,有搔痒、舐毛、打滚等,善于嬉戏的动作。海南狮的“文狮”表演有《双狮会》,把一对雌雄双狮、之间、相依相偎的神态,演得活灵活现。《母狮带仔》,表现小狮子的活泼,还时常模仿大狮的种种有趣动作。

“武狮”着重于武功技巧,动作勇猛、矫健,表现出狮子威武的性格。动作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等,特有的高超表演技巧。所设计的打狮表演,有单刀破狮、双刀破狮、关刀破狮、棍棒破狮、板凳破狮、盾牌破狮等一整套激烈紧张具有惊险的表演技巧。

海南狮的“文狮”有白、黄、红三种颜色,在这三种之中以白狮为主。白狮是“文狮”,的确是独树一帜,首先狮身制作精细,造型雄壮魁梧,狮身全部呈白色,很有气魄,大有气吞山河之势。白狮伴奏着多变的打击乐,动作舒展优美,上下翻舞,刚柔相济,在表演形式上,因时因地而配伴土地公、土地婆、红孩儿、海瑞等角色。狮头绘红,挂白须,红象征和平,白象征慈祥;“武狮”狮身颜色分青、黑两种,因黑和青色,象征威武雄壮刚健,也有挑战的含意,假如两队黑青两色的狮子碰见,两雄相遇,械斗便无法避免了。这种纯黑的狮子是丧家在送殡中用的,灵前吊丧,出殡还配伴土地公、土地婆,判官等角色同行。

“武狮”在表演内容和形式方面多以武士斗狮,主要表现勇士玩多种兵器,结合武斗动作与百兽之王展开搏斗,最后驯服狮子。

狮头的塑制是以许多竹或藤圈连在一起成骨架后,用两根木棍或竹竿支起左右两旁成狮头手柄,再用宣纸七八层扎成造形。后绷上一层帆布,再锤碎瓷质的碗碟成粉状,打碎鸡蛋搅拌,糊在狮头的帆布上。

狮头扎得很讲究,狮头越重越耐得起刀斧的砍砸,如狮头被刀砍到也只有火星四射,丝毫伤不着狮头。据说狮头有四五十斤重,狮头越重玩的人就显得有本领,要举起这样重的狮头表演,舞狮者需要有过人的膂力,也要有很强的武功根底才能舞出各种难度较大的动作,不然狮头要两人轮流舞或舞狮身者对换才能胜任。

在海南岛,每年三月都举行盛大之集会,名为“迎军”,这是当地特殊习俗,参加游行者不下千人,表演者有音乐武士狮子和罗汉等,其先进行金声童子狮的表演,表演内容和形式方面,也与一般的舞狮不同,讲求翻滚,跌扑,纵跳,直立,伏卧,各尽其态,舞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再加上十岁左右之童子,戴上一副猴子面具,作种种滑稽状,时而骑在狮子身上嬉戏,令人发笑。殿后以打狮为高潮,以关刀对狮、双刀破狮、扑破狮、盾牌与刀破狮最为吸引人。打击乐以罗、鼓、铙钹为粗乐,再以笙笛哨呐吹奏为雅乐,鼓法有丝边、四击头、五锤、乱锤、急急风等。

【录自新加坡《武坛》】

Copyright © 2013 The Singapore Hainan Hwee Kuan. All rights reserved.